2016年5月8日 星期日

蔡英文的沙豬內閣。

我過往還真沒想過,蔡英文內閣人選大致底定後,受到的第一個考驗竟然會是所謂的「性別歧視」,甚至被婦女團體稱為「沙豬內閣」。

台灣目前大多數的婦女團體到底是怎樣的組織,我不予置評。有興趣者大可去搜尋婦女團體內高階成員的黨派背景,其被戲稱是某黨派的外圍組織,並非毫無原因。

雖然我承認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女權仍有不少提升空間。但我一直認為台灣的女權有點劍走偏鋒了,當然了,這不排除有受到政治因素影響。


所謂的平等平權,追求的應該是「條件上的平等」、「機會上的平等」,盡力讓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之後結果如何則是各憑本事而非「結果上的平等」。

不用我多說,大家都知道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只是個理想,實際上幾乎不可能做到。所以有時必須進行「鋤強扶弱」,削弱先天得利者的優勢,補償較弱勢者,以達成實質上的平等。像是常見的女性生理假、原住民加分、貧寒子弟條款。過去在政治女權上,則有所謂的婦女參政保障名額。

理論上在兩性平權達到一定水準後,性別保障名額的存在是該討論廢除的。因為在參政這件事上,並不會因為性別而影響能力。早期之所以會有婦女保障名額,是考慮到過去在政治參與上,主要是由男性主導。

而這次被抨擊的「沙豬內閣」,竟然是因為其組成成員性別比例過偏,女性內閣首長只有10%。我實在很不想這麼說,用這個理由去抨擊性別歧視,在我看來是可笑至極。

套這個邏輯,想必聯考前一百名,不論努力程度,一定要男女比例各半才叫男女平等。工作薪資上,不論能力到哪,一定要男女待遇相同才叫男女平等。

這是標準地只追求「結果上的平等」,亦稱為「齊頭式平等」。

蔡英文在組閣是到底有沒有性別歧視?我不知道所以不做評論。如果要探討這個問題,該分析的是其獲選入閣的成員,和其他候選人條件相比之下,是否實至名歸?而非只看人數比例這種愚蠢方法。

如果今天較符合內閣成員條件的普遍是男性勝出,那麼在選賢與能的考量下,選他們為內閣成員是有什麼問題?難不成要為了所謂的平等,刻意挑能力較差的人選?

反之,如果今天較符合內閣成員條件的明明是女性居多,結果選出來的比例卻全然不是如此。再來抨擊性別歧視我絕對舉雙手贊成,畢竟這才有理有據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