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7日 星期四

中華職棒水準等同小聯盟幾A?

受惠於台灣政府對於新冠肺炎的有效防疫,中華職棒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個開打的職業棒球聯賽,即使目前仍是不開放觀眾進場的閉門轉播比賽,不過台灣球迷依然相對其他國家球迷幸福許多。

棒球痴、棒球狂當然不僅只存在於台灣,在歐美各國的新冠肺炎疫情遲遲不見緩解,職業棒球聯賽開打無望下,不少外國球迷將注意力轉向已經開打的中華職棒,勉強一解期望已久的棒球癮。


近日有位國外記者於Twitter上公開表示,他認為中華職棒程度約落在小聯盟1A到高階1A之間,南韓職棒程度約在小聯盟2A3A之間日本職棒程度約在小聯盟3A到大聯盟之間。


非長期關注美國大聯盟的球迷們可能不甚了解,大聯盟的養成系統非常完整,層級從高到低依序是大聯盟、3A2A高階1A1A、低階1A短期1A新人聯盟RK,除此之外還有程度落差較大,球員水準分布介於1A2A之間的大西洋獨立聯盟。

此話題旋即引起了台灣球迷的熱烈討論,許多人皆感到好奇,究竟台灣棒球的最高殿堂:中華職棒,實力有那麼不堪嗎?竟然只相當於美國大聯盟養成農場中的1A?至少應該有個2A3A之間吧?

先講結論,現實很傷人,但我們不能抱持鴕鳥心態而無視現實。南韓職棒和日本職棒的程度到哪我不敢說,至於中華職棒的程度,球員間存在個體差異沒錯,我相信優秀頂尖的球員可能有3A水準,可是整體平均的確應該是在1A到高階1A左右。

早在2006年時,就有數據派球迷將中華職棒興農牛隊過去出賽超過20局的所有洋將投手,其在小聯盟期間的統計數據找出來,然後以他們在中華職棒的統計數據為基準,找出一個最接近的中華職棒的小聯盟層級。若中華職棒的成績比某一個小聯盟層級的成績普遍來得好,那就代表中職實力不如該層級,反之則類推。

坦白說數據的比較方式不是非常嚴謹,並未考慮到球技進步或衰退造成的或多或少影響,在此假設在大量數據下進步和衰退兩者扯平,最後明顯呈現出一個趨勢,得到的結果並不讓人意外,在十多名位球員一共上千局的統計數據中,以ERAWHIP兩個指標來看,大致上可以得到中華職棒的程度相當接近於1A,略低於高階1A,和此次該位國外記者所述雷同。

Level
IP
ER
ERA
WHIP
H9
BB9
K9
中華職棒
2,251
778
3.11
1.34
8.34
3.75
6.77
RK
663
305
4.14
1.39
8.87
3.73
6.23
A-
345
112
2.92
1.16
7.78
2.66
9.48
A
1,020
351
3.10
1.31
7.89
3.86
8.62
A+
1,176
460
3.52
1.33
8.02
3.92
8.43
AA
2115
949
4.04
1.43
9.06
3.82
6.70
AAA
3376
1766
4.71
1.47
9.41
3.87
6.97
MLB
892
494
4.98
1.52
9.10
4.61
5.68
2006年以前興農牛隊洋投於各層級聯盟的統計數據

上表資料來源:https://ej-baseball.com/2006/06/27/e數據5-大膽的幫中職水準定出層級上

另外在2004年雅典奧運,以中華職棒和業餘最頂尖球員為骨幹,加上少量旅外球員組成的國家代表隊,該隊實力被國外球評評估為約等同高階1A中的強隊,不過仍不到2A等級。

需要強調的是,當時中華隊徵召來的旅外球員包含已經站穩小聯盟3A的王建民、曹錦輝、陳金鋒,以及站穩日本職棒一軍的張誌家,這四位「外掛級」助拳人的等級遠超過高階1A。也就是說若扣除這四位旅外球員,只有中華職棒全明星的中華隊恐怕只有1A到高階1A之間,那中華職棒平均實力自然也只有1A等級。

基本上於雅典奧運賽事期間,中華隊和更高等級的國家代表隊勉強打成拉鋸戰的那幾場,如加拿大、澳洲、日本,主要也都是靠那四位旅外球員撐場。

或許有人會問,明明近幾年來有大量旅外球員回歸,難道沒有提升中華職棒實力嗎?又近幾年找來的洋將,幾乎都具備高階小聯盟的顯赫成績,中華職棒的水準是否被嚴重低估了?

首先,高階小聯盟旅外球員的回歸對中華職棒平均實力的提升必然有所幫助,然而數量並沒有多到足以大幅改變整體生態。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旅外球員回歸中華職棒這件事上,有所謂「2A以上無假貨」的說法,意指只要是曾經站穩小聯盟2A層級的球員,以健康狀況回歸中華職棒後,如陳金鋒、陳鏞基、胡金龍、陳鴻文、蔣智賢、林哲瑄、陳俊秀、高國輝等人,都能繳出不會讓人失望的成績,事實上別說不會讓人失望,試問哪一位高階旅外繳出來的不是「明星等級」的成績呢?這也是中華職棒平均實力不太可能超過高階1A的佐證之一

其次,關於洋將的部分,由於洋將和本土球員的「定位」不同,球隊重金聘請洋將支援,本來就是寄望他能發揮壓制全聯盟的頂尖實力,而不是表現得和聯盟平均差不多,那麼對於平均實力約在高階1A的中華職棒,再考慮對環境的適應問題,尋找3A甚至大聯盟等級的外援洋將是非常理所當然的事情。

或許論整體平均實力,中華職棒和小聯盟1A真的差不多,縱使兩者實力水準接近,實際生態仍然有所不同,再怎麼說中華職棒還是台灣棒球運動的最高殿堂,而小聯盟終究只是大聯盟的養成農場,球隊的營運規劃、球員的組成結構必然有所不同。

譬如你在1A球隊不容易看到資深球員根據多年經驗所展現出來的臨場發揮,年輕球員的球技相對生澀、完成度較低,球員間的團隊合作與向心力皆不突出,因為25歲以上還待在1A球隊根本毫無前途,更幾乎看不到超過30歲的球員,也難以看到實力遠高於聯盟平均的優秀球員。

而且球員對於戰績的重視度、球隊的認同度亦不高,畢竟球隊只是球員的養成中繼站,雙方都是以支援大聯盟球隊為最高指導原則,養成完畢或表現優秀自然被送往更高層級的球隊。

退一步來說,中華職棒真的只有1A程度那又如何?競技水準不高又如何?先強調我個人還是希望中華職棒的水準能繼續提升,不過我想說的是,中華職棒始終是主要由台灣人組成的職棒聯盟,人不親土親,就這一點而言,大聯盟永遠無法取代。

況且真要討論競技水準,那少棒、青少棒的競技水準豈不是更不堪入目?難道要因為如此就都不再觀看所有非職業層級的運動競技嗎?我想不是這樣吧。

最後還是要幫中華職棒說點話,其實十多年下來,中華職棒的競技水準確實明顯進步了,這次被國外記者評定的乃是聯盟整體平均實力,而非全明星代表隊,就具備了1A到高階1A之間的水準,再加上中華職棒近幾年是嚴重投低打高的超級打者聯盟,打者水準相對更高一些,可能接近高階1A2A之間,真要說的話,目前中華職棒主要問題還是本土投手水準明顯太過低落。

若集中華職棒全明星,配上高階小聯盟的旅外投手來組成國家代表隊,應該可能有2A強隊到3A的等級,短期賽和其他棒球強權一搏並非不可能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