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 星期四

物聯網不會是硬體的救命稻草。

過去不斷提到一件事,半導體靠著行動通訊的廣泛應用,更正確的說法是智慧型手機,多延續了五年左右的榮景。因此有人提出一看法,若將行動通訊的消費性產品成功從以「人為單位」轉變為「物為單位」,那想必能為半導體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長動能。

此想法即是最初的物聯網藍海市場概念,隨著智慧型手機市場進入飽和,半導體業急著尋找下一個應用市場,於是物聯網成為近年最具潛力且十分重視的議題,幾乎所有的消費性產品皆極盡所能的和物聯網、數據探勘或人工智慧什麼的扯上關係。

目前看來物聯網的興起是必然的趨勢,市場何時會爆發只是時間問題,而其發展大致會分成兩個階段:先硬後軟,首先是硬體要先就位,其次才是靠軟體、服務來拓展應用。所以有人認為台灣過去擅長的硬體領域,或者可以說整個半導體供應鏈,從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裝置代工將會迎接一波新的機會。


然而我並不贊同

不論是智慧家庭、智慧城市……或是智慧生活這種籠統性的名詞,只要是透過物聯網達成的服務應用或解決方案,甚至是其衍伸出來的數據探勘、人工智慧,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滿足需求、提供服務。

物聯網的出現其實是建立於既有的技術和終端裝置,將其組合起來做出過往沒有的功能和服務,成功提供更全方位的解決方案,相較於技術面,更屬於概念面的創新。

做出物聯網並不困難,如何藉由物聯網結合各領域知識,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應用才是關鍵。物聯網的出發點是為了提供服務,而能夠定義物聯網價值的終究還是服務本身。故大部分物聯網帶來的價值,應會落於軟體和服務上,硬體價值相較之下則小得多。

在此必須先強調,不能說因為物聯網是偏重在概念面的突破,所以比起技術面來說較簡單或無門檻可言,事實上這兩者完全是相互獨立的思考維度,著實難分高低。但若認不清物聯網的本質,要能把握住這波浪潮那是非常有難度。

我不否認完善的物聯網解決方案是軟硬體搭配下的產物,軟體的應用永遠限制於硬體的極限,何況物聯網從來不是光靠軟體或服務組成,當然需要各式各樣的終端裝置。

如果說以目前的物聯網主流規劃來看,終端裝置將會以感測器、通訊傳輸、資料儲存類的硬體為大宗,我想沒什麼人會反對。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會出現大量終端裝置的硬體需求,為何對硬體來說還是沒什麼機會?

這絕對有跡可尋,我們可以從物聯網概念的先鋒:穿戴式裝置,所獲得的市場反應作些推論。穿戴式裝置最初的呼聲極大,頗有直逼智慧型手機的態勢在,不過穿戴式裝置發展至今,不但數量衝不起來,單位利潤也沒有預期中高。追根究柢,因為穿戴式裝置的應用其實和人類社會對消費性產品的使用習慣逆向而行。

除非出現極具突破性的技術或創新,否則人類對消費性產品的使用習慣大抵上是「化零為整」、「以簡御繁」。智慧型手機就是個非常代表性的產物,其以單體裝置提供通訊、影音、娛樂……等多項功能,一舉將過往負責各項服務的功能型手機、隨身聽、遊戲裝置幾近淘汰。

在已經擁有智慧型手機的情況下,極少人願意再重拾以往需攜帶多項主動性裝置,卻只能提供較少項服務的習慣。故穿戴式裝置若沒有太新奇的噱頭或必要的應用,要讓人類違反使用習慣,回頭多帶裝置在身上實在千難萬難。

人類在使用習慣上或許相對較不抗拒被動性裝置的存在,但在常理上對被動性裝置的性能需求也不是太高,若確實了解以上提到的「化零為整」、「以簡御繁」的概念,應該不難看出硬體在面臨物聯網終端裝置的尷尬局面。

就我個人的猜測上,以智慧家庭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來說,將會由一性能強大的主控中心,搭載極大量卻性能單純的終端裝置組成。那些終端裝置只用於負責資料蒐集和傳輸的低複雜指令,其構造可能是一感測裝置或簡單的微控制器。因為沒有多少人會有興趣對冰箱進行精密的操控,更沒有多少人會期望冷氣能提供複雜的服務,只要那些終端裝置能有效提升固有的功能,那真的就夠了。

說的更明白點,伴隨物聯網興起產生的終端裝置,數量需求上確實可能極大,性能的要求卻不是那麼高。性能低代表著技術層面低,技術層面低代表門檻低,代表跨進該產業十分容易。這種需求量大卻低門檻的產品,市場不殺成紅海都難。

有人評估到了2020年,物聯網大約能帶來3000億美元左右的產值,其中2500億美元來自於服務,500億美元則來自硬體。即便硬體可能有高達500億美元的產值,這其中利潤能佔多少比例,坦白說我是抱持很大的問號。

如此說來,硬體在即將到來的物聯網浪潮中真的毫無機會嗎?其實倒也未必。上述不斷強調物聯網的起點和終點皆是服務和解決方案。而物聯網的市場之所以直到現在尚未全面爆發,主因之一正是還沒找到真正殺手級的應用。

硬體在面對物聯網時若只專注於終端裝置的性能提升,或無意義地提供具備物聯網功能的終端裝置,確實易陷入見樹不見林的窘境。反之若能跳脫傳統硬體思維,看清物聯網本質,以及隨著物聯網衍生出來的數據探勘、雲端儲存、人工智慧等領域,以結合特定應用或發展特定功能的裝置搶佔市場,甚至主動提出新的應用方案領導市場,仍不失在物聯網時代創造獨特價值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