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9日 星期日

白名單場景特調屬於作弊?

數日前評測權威Anandtech對聯發科晶片的評測跑分表現提出了質疑,在其測試中發現聯發科P95晶片的性能比全新的天璣1000L晶片還要優異。但若使用匿名性評測軟體,跑分表現則劇烈下降了近30%,某些評測甚至下降達75%

經過分析後Anandtech發現在OPPO手機中有一個名為「power_whitelist_cfg.xml」的文件,該文件是一份涵蓋諸多軟體名稱的列表,大部分知名的評測軟體都在內,甚至包含AI相關運算的評測,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評測跑分白名單。

一旦使用者觸發到白名單內的評測軟體時,手機將會進入「性能模式」,帶來結果是跑分成績更好,值得一提的是白名單不僅存在於OPPO手機裏,Anandtech在搭載聯發科晶片的小米、Sony等品牌的手機中也發現了類似文件,從前幾年的中低階晶片P20到近期的中高階晶片G90,幾乎全部中獎,一時間聯發科晶片皆蒙上了跑分作弊的疑雲。


首先必須要強調,性能模式不是什麼罪無可赦之事,基本上「性能」與「效能」間的取捨一直是晶片設計者的難題,兩者關係既非互斥亦非獨立。效能固然必須在「滿足性能需求」這個先決條件下進行討論才有意義,更佳的效能也能挪出足夠的成本用以追求更高的性能。

問題是評測軟體的目的就是要探討「硬體極限性能」,試問如此情況下該怎麼定義出「滿足性能需求」?故性能模式下相對不考慮效能著實合情合理。

所以進入性能模式不是問題,以什麼方式進入性能模式才是作弊與否的攻防重點。因此我認為爭議點有二個,第一個爭議點是檯面上的評測軟體,想鑑別的究竟是什麼?到底是硬體極限性能還是系統調度能力?

如果是前者,那我並不認同使用白名單形同作弊,雖然用的方法很粗糙也很奇葩,竟然要透過白名單的提示才能展現硬體極限性能。不過難看歸難看,這確確實實是該硬體具備的極限性能啊,未竄改評測內容或跑分結果,何來作弊之說呢?

如果是後者,充其量也只能說聯發科晶片的系統調度能力框架不完整,進行評測時必須仰賴白名單才能進入性能模式。可是系統調度在評測場景時無法展現硬體極限性能,也不等於在其他極限性能需求的應用場景時必然處於相同窘境,這端看場景內容和該平台系統調度的完備性而定。

而且既然評測軟體想鑑別的是系統調度能力,就不該只聚焦於跑分結果的絕對數字大小,而是應該將評測過程的溫度變化、功耗大小、反應時間等綜合因素同時納入參考後再歸一化處理。顯然目前不是這樣,說句直白的,現有的評測軟體就是只在意硬體極限性能。

第二個爭議點是該白名單只單純進行性能模式的場景特調嗎?還是有刻意放寬體感限制以取得更好的性能表現呢?

這意思是說為了保護消費者的安全和權益,一般都有規定該類型產品常態使用下的溫度、功耗、電壓、電流等參數上限,姑且將這些參數上限稱之為體感限制。

實際上絕大部分產品的硬體極限性能都取決於體感限制,因為無法展現的優異性能毫無意義,根本沒有實現的必要,如此原因非常直觀易懂故就不贅述了。倘若聯發科晶片在進行評測跑分時放寬了體感限制,呈現出常態使用下不可能出現的硬體極限性能,那麼這樣無疑有作弊嫌疑,不過現在仍沒有任何證據。

坦白說對於聯發科晶片這次的評測跑分爭議,比起透過白名單確保系統調度不會影響到硬體極限性能,更引起我好奇的在於是否存在其他場景特調的白名單?尤其是效能模式下有多少場景特調?

嚴格來說所謂的場景,其本質只是該平台所有軟體及硬體能支援的所有行為在各種排列組合下的外顯結果,只要系統調度的框架夠完備、考慮夠周詳,毫無理由必須使用白名單。

優秀且完備的系統調度絕對不需也不該有場景特調的概念,無論是用領先指標預估還是落後指標追蹤,其判斷依據應該是基於該平台從頂層應用軟體框架、編譯器、作業系統、驅動程式一路到底層硬體,其實際運算行為或負載的資訊,即時且動態地滿足所有需求。

換言之,存在愈多場景特調即愈反應該平台系統調度的不完善程度,以使用者體驗的角度而言,將會出現該產品硬體規格明明都有到位,甚至明顯勝過其他產品,卻較容易發生遭遇新應用時性能異常低落的詭異狀況,每次出現新應用時都可能對其產生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