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華航空服罷工之論勞資衝突。

近幾天的華航空服員罷工,可能是近三十年來最成功的罷工活動,也是繼1998年台鐵駕駛罷工事件後,台灣史上第二起大型罷工事件。

這場罷工不單是台灣少數的合法罷工,更在二十四小時內迫使華航接受勞方提出的訴求和改善方案,勞資雙方達成共識,是場非常成功的罷工。

勞方提出的談判條件中,除了在報到地點、工時爭議等項目上大獲全勝外,其中在外站津貼的爭取上,一口氣提高成原本的2.5倍。換成薪水的話,近乎每個月實質加薪1.5萬元左右。

即使放眼全世界,如此成功的罷工實屬相當難得,甚至有工會高層坦承,勞方提出的談判條件某部分上是準備讓資方「殺價」,而資方最後卻全面接受,確實出乎了許多人的意料。


雖然我認為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有其特殊性,一來關注度與眾不同,二來是華航這間公司的社會定位特殊,讓其他產業的勞方很難複製其經驗,不過這次罷工畢竟是以勞方大勝利收場,有許多程序、作法仍是相當值得借鏡和討論。

特別需要一提的是,華航是一間相當特殊的公司,名義上為民營,實際國家持股近半,說是假民營可能不太對,但毫無疑問是間官股公司。再加上華航過去在台灣航空產業是近於壟斷,時至今日仍在航空領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某程度上是算公共財性質。

政府方絕對不會放任這種影響整體社會利益的活動太久,勢必會施壓公司高層盡快解決,若台電或台灣自來水公司也發生類似的罷工行為,我個人是相信其成功率遠大於其他私人企業。

在勞資對抗的過程中,勞方主要需面對罷工、談判兩重要階段。就算罷工成功,若談判失利仍然功虧一簣。但在面對華航這類型官股性質的公司時,只要罷工成功,迫使資方進入談判,幾乎就可宣布勞方勝利,這也是為什麼我說其他產業的勞方很難複製這次的華航罷工經驗。

空服員工會在這次罷工的組織及規畫上著實厲害,首先是將工會內的「資方臥底」拉下來,對會內高層幹部成功「換血」。別小看了所謂的換血,看似簡單的第一步,非常多大型團體是做不到的,導致團體內派系林立、意見無法統整,甚至有部分派系會專門對整個團體的決策和行動扯後腿。

其次則是有效地防止「工賊」出現,嚴格清查且動員參與罷工的工會成員,需要上繳護照以示絕對無法突然離開罷工活動,偷溜回去替資方工作。再來則是從一開始即不斷強調,罷工成功後爭取到的訴求和談判條件,只有參與罷工活動的成員才能享有,杜絕任何旁觀者搭順風車。

靠著威脅、利誘雙管齊下,華航空服員工會展現了台灣勞方難得一見的組織、團結和動員能力。從勞資談判上獲得的甜美果實,他們確實夠資格擁有。

站在身為勞方的立場,當然希望這場罷工只是骨牌效應中的第一槍,藉此喚醒台灣勞動階級的權利意識。不單只是為自己,更為未來才踏入職場的人創造一個公平的就業市場。甚至能讓資方了解不能再只會剝削壓榨人事成本,需將經費和心力放在研發和轉型上,如此一來對勞資雙方是雙贏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