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1日 星期四

該怎麼評價星際大戰八部曲。

星際大戰之韓索羅外傳於前陣子上映,票房反應出乎意料的差,若沒有什麼意外,依照此票房表現,極有可能成為第一部讓電影公司虧本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

韓索羅外傳跌落神壇,不免讓人懷疑星際大戰神話是否破滅?或實屬非戰之罪?著實引起許多星際大戰迷的討論,

目前主流看法是因為星際大戰八部曲:最後的絕地武士,徹底搞砸了星際大戰這塊招牌,韓索羅外傳不過是被連帶影響。其次則為韓索羅外傳本身故事性就不夠吸引人,又在此角色於主線劇情確認身亡後才推出個人傳記,商業操作太明顯。

再者,迪士尼在不到三年間連續推出了四部星際大戰系列電影,觀眾難免對其感到乏味,還有韓索羅外傳上映的時間點也不太好,前有復仇者聯盟,後有侏儸紀世界,強碰兩大不遜於星際大戰系列的題材,觀眾進場意願不高,導致票房表現疲軟。


實際原因到底是哪個並非我想討論的點,值得注意的是,星際大戰八部曲又再次被翻出來討論,這部可以說是星際大戰系列最具爭議的一集。

坦白說,我認為接拍星際大戰是個很尷尬的工作,要拍得叫好又叫座,一點都不難。因為星際大戰幾乎是個信仰般的存在,無論劇情有多麼糟糕,無論複製貼上幾次只要穩定地消費「星戰精神」,星際大戰迷就會乖乖買單。

何謂星戰精神?星際大戰的背景設定雖極其宏觀,然而電影劇情部份卻格局甚小,簡言之就是天行者一族興衰史,只著重於幾位角色之間的感情糾葛,角色身份血統至上,以及非常王道且老梗的英雄主義。

這種劇情在四十年前能讓觀眾買票進場,四十年後還能用嗎?答案竟然是能。

不要覺得不可思議,原因如上述所說,星際大戰是一種信仰。若不信的話,請稍微回憶一下七部曲,其劇情根本是把首部曲和四部曲重新複製貼上,畫面毫無特殊之處,這種電影竟然創下星際大戰系列票房最高紀錄。

星際大戰迷想看的八部曲其實很簡單,主角一定要出自天行者一族,和敵人有著不可切割的血緣關係,卻又背負不得不相互為敵的宿命。最好是雙方決鬥到一半時,凱羅忍對芮說「I am your brother.」那我敢說八部曲絕對滿分起跳。

話說到這,應該有些人意識到星際大戰的問題所在。星際大戰這塊招牌太沉重了,不管誰接導演或誰接編劇,他們不能也不該做出任何改變,否則星際大戰迷可能不買單。電影公司想拍星際大戰系列,或許根本不需要找劇組規劃,直接把前幾部再次複製貼上即可。

八部曲最大的問題就在這看得出來劇組很想打破星戰精神的框架,「去英雄化」的企圖相當明顯,不論是讓主角沒有血統加持,還是最後那段疑似人人皆有原力的暗示。

當然了,八部曲無疑有其缺點,而且缺點還不小,像是劇情鋪陳不佳,幾位角色的演技生硬不自然,主線劇情和支線劇情的比重失衡,以及有幾段故意先致敬前幾部的劇情,後來又打臉觀眾的「反致敬」實在玩得太過火。以上種種缺點加上違反「星戰精神」的劇情,終於使八部曲淪為史上最具爭議的一集。

必須強調我亦不認為八部曲可以稱作一部好電影,但我反對因其不具有「星戰精神」而過度貶低其評價的行為,況且真要說起來,星際大戰早在前傳三部曲就已經砸鍋了,劇情了無新意,還達成星際大戰系列第一次把劇情複製貼上的成就。

當初本傳三部曲靠著強大的視覺特效出名,每集都藉此獲頒奧斯卡獎。到了新世代的前傳三部曲,號稱更強大的視覺特效、更逼真的畫面效果,結果1999年的首部曲在奧斯卡獎卻敗給技術較差但以創意取勝的駭客任務。

2002年捲土重來的二部曲,最大的噱頭就是尤達改用數位特效,取代了首部曲時依然沿用的人偶道具。尤達對戰杜庫伯爵,加上全場光劍齊發的絕地武士團戰,堪稱二部曲裏最精采也最高潮的一段。

然後呢?沒想到二部曲不幸撞上了魔戒二部曲:雙城奇謀。和聖盔谷之戰一比,絕地武士團戰簡直是場笑話。魔戒二部曲另一賣點則是同樣使用數位特效,體態更逼真、表情更細緻的咕嚕,尤達完全相形失色。

到了三部曲就更慘了,這集似乎沒什麼賣點,只有更多更精緻的特效,可是在2005這個年代,特效畫面不再是什麼新鮮事,該年連奧斯卡提名都沒有,成為第一部沒有獲得提名的星際大戰系列電影。

七部曲的第二次複製貼上並未成功吸引到新一代星際大戰迷;偏偏八部曲的反致敬和缺乏星戰精神又引起了舊一代星際大戰迷的抵制和憤怒。如此局面讓我十分好奇且期待,尚未上映的九部曲將會怎麼演。

站在一位星際大戰迷的立場,八部曲確實很糟,其劇情辜負了眾人的期待,且有些推翻前幾部的設定,某程度上失去了「星戰精神」,即便我不是很認同星戰精神這種東西;站在一位電影觀眾的立場,八部曲其實頗有趣,劇組勇於創新,試圖擺脫星際大戰舊有包袱,值得鼓勵,可惜在諸多細節處理不當,甚為可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