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1日 星期五

人機圍棋世紀之戰。

身為在科技業討口飯吃的人,這幾天週遭親友間最熱門的話題莫過於目前仍在上演的「人機圍棋世紀之戰」,由Google Deepmind公司開發出來的「人工智能AlphaGo」對決「南韓棋王李世石」。

棋藝競技的人機大戰其實已有多年歷史,十九年前的IBM超級電腦「深藍」,即在西洋棋項目擊敗世界西洋棋王,接著象棋、將棋也隨後失守。但在被譽為「人腦最後堡壘」的圍棋項目上,電腦過去一直是遠遜於人腦,這也是此次人機大戰之所以備受矚目的最大原因。

有別於西洋棋、象棋等有較既定的棋路規定,圍棋的棋路極為靈活變化,可說是最簡單也最複雜的棋藝競技。以數學模型來推算棋局走向的話,目前是評估棋局變化的複雜度至少高達600次方,其餘棋類則不高於200次方,因此圍棋的變化性實在是遠高於其他棋類。


許多人可能沒概念,600次方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數字?如果單位代入秒,比這個宇宙最初始的大爆炸到現在所經過的時間還久;如果單位改以數量代入,比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所有原子相加起來還多。

過去人機大戰中的電腦方主要仰賴「窮舉法」,將棋局接下來所有可能的走向進行統計評估,從中選擇勝率最高的棋路。這策略在棋路變化較侷限的西洋棋和象棋上非常成功,多年前就成功擊敗世界棋王。然而傳統的窮舉法是無法負荷圍棋如此高複雜度的運算,因此以前的電腦圍棋實力不但離棋王甚遠,頂多只有職業初段左右。

這次AlphaGo的核心運算法,除了有別於傳統「窮舉法」外,更重要的是進行判斷的方式完全不是只憑藉單純的統計評估,而是利用近年新研究出來的「Deep Learning」進行機器學習。簡言之,AlphaGo不僅是從資料庫中找最佳解,遇到資料庫中沒有涵蓋的狀況時,歸納出其他最佳解的相關因素,並以此為參考做出近於人類的「直覺式選擇」,再將此選擇所導致的結果回頭校正原本的資料庫及選擇策略,

兩台AlphaGo甚至可以互相對弈,讓彼此學習進步。在極大量且不間斷的自我訓練下,理論上今天的AlphaGo會比昨天強,明天的AlphaGo會比今天更強。

不過如同前面所說,過去的電腦圍棋實力普通,很難讓人認真關注相關新聞。而這次AlphaGo則是在半年前先大敗過歐洲棋王,藉此打響名號,六個月後再向中國、南韓,現今圍棋最強的國家中的高段棋士提出挑戰。

介紹完AlphaGo的來歷,再來是這場人機大戰的另一位主角:南韓棋王李世石。李世石目前確實不是世界第一,但排名仍是世界前幾。AlphaGo雖成功擊敗歐洲棋王,可是和李世石對局又是另一回事,據說歐洲棋王的世界排名不算太前面,甚至低於許多亞洲高段棋士。若AlphaGo能擊敗李世石,那才真的是人工智能的一大突破和成就。

第一局和第二局的比賽結果已出來,李世石皆中盤認輸。第一局評估是最後會輸幾目,第二局則是評估至少輸到十多目。坦白說我不過是一日棋迷,對圍棋的了解只限於漫畫「棋魂」有提到的程度,什麼布局、棋風之類的專業知識都完全不懂。

可是在前兩局的結果出來後,尤其第二局有如此懸殊的差距,無論是棋風相剋、AlphaGo布局特殊、李世石狀況不佳等都不能再是理由,說AlphaGo已經完全勝過李世石或許太誇大,但絕對無法否認AlphaGo至少已有世界前幾的實力。

人機世紀大戰開始之前,世界棋王柯潔曾認為AlphaGo實力太弱,十分不屑和其對局;在李世石輸掉第一局後,柯潔還是認為自己不可能輸給AlphaGo;在李世石慘敗第二局後,柯潔終於收回了那句話,改成即使是自己去比也無法評估勝敗。

目前已結束的兩場棋局中,許多圍棋專家皆提出了李世石輸棋的原因,關鍵在於AlphaGo走了些人類不會走,也認為不該走的棋步,甚至認為那些是所謂的爛棋。李世石並沒有放過AlphaGo的爛棋,該贏、該佔優勢的地方從沒放過,所有人類認定該走的好棋,李世石都走了。

然而在最後收官計算時才發現,AlphaGo居然在大盤走勢占絕對優勢。那些所謂的爛棋,其實以大局觀來說反而是好棋。原來人類和電腦對圍棋勝負的看法和角度完全不同,在戰略全局的思考層面上,自詡為充滿靈性的人類竟然遠不如毫無溫度的AlphaGo

這場人機大戰的實際勝負遠小於象徵意義,況且目前才比到第二局,接下來三局都是李世石取勝也說不定。不過無論勝負最終為何,AlphaGo所呈現的結果都相當值得探討,人類教會了AlphaGo什麼是圍棋,甚至教會了AlphaGo自我訓練的方法和模型。

結果AlphaGo告訴我們,原來它對圍棋的理解和我們不同,它所認為的圍棋應該是這樣,並且徹底告訴我們過往的認知或許是錯的。很可能我們最終反而得向AlphaGo學習。

這是非常可怕且值得警惕的一件事。可怕不在於人類可能會被電腦打敗,事實上大家心裡都有底這是遲早的事;真正可怕的點在於,由人類所創造的人工智能,其認知不但使我們無法預測,甚至觀點會大不相同!

要知道AlphaGo不過是應用在圍棋領域的一項人工智能近年來人工智能的研究可說是科技業中非常熱門的題材,又人工智能本身為機器運算,沒有體力、情感等生物問題,所以發展和成長非常迅速,如AlphaGo在六個月間自己和自己對弈了超過十萬局,這數量以人類而言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人工智能的演算法一旦出現關鍵突破,很可能一瞬之間便廣泛應用於各領域。

若人工智能應用在醫療領域,對生命這件事的解讀是否會和人類相同?又人工智能應用在維安領域,對安全這件事的解讀是否會和人類相同?

況且以上所談到的人工智能,還都仰賴人類創造出來,其自我訓練的方法和模型也是人類所教。試著想想,倘若今天人工智能發展夠成熟,可以自行再創造出新一代人工智能,不諱言的,其實這就是人工智能領域的最終目標:創造出具有自我學習訓練和創造能力的人工智能。但這結果真的是我們人類所能掌控的嗎?

曾經聽過一種譬喻:「人工智能的發展對於人類而言,就像過站不停的火車。人類一開始等了好久,看著火車從遠方緩慢地靠近,突然間火車極快速地通過月台,讓人類措手不及。再下一瞬間,火車已經駛離車站,人類卻還留在月台上,被人工智能遠遠拋下。」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曾警告說不要再發展人工智能,這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人工智能一旦成功發展,其理解、其解讀、其認知、其知識勢必遠高過人類。別說我們能不能掌握它,我們可能連它在想什麼都搞不清楚。這將帶來一關鍵影響,請問那時候的人工智能到底會怎麼看待人類?對人類文明發展又有何影響?

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因為人類的認知遠低於它,當然無法評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