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

距離元宇宙還有多遠?

Facebook創始人Mark Zuckerberg,日前正式宣布將Facebook改名為「Meta」,旗下Instagram等社群應用也納入其中,以凸顯發展元宇宙的決心。
 
接著數週時間內,MicrosoftNVIDIAGoogle等科技巨擘也紛紛發表了發展元宇宙的計劃,彷彿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許多人開始期待元宇宙這個「科技奇異點」的到來,開始想像若干年後的社群連結會猶如電影「一級玩家」那般,不僅有比目前即時文字、影像更貼近現實的互動方式,還提供每位使用者近於完全自由的活動權利,可以任意進行生產或創造,建立經濟和社會制度。

理論上元宇宙具備自我進化能力,可以把虛擬世界的互動即時性做到和現實世界無甚差異,卻又存在不同於現實世界的無限可能性。
 
牽涉到元宇宙相關技術和概念公司之股票都被炒了一輪就不用多說,不少各個領域的專家也開始紛紛探討元宇宙實現後對現實社會的經濟、社會、道德等各方面可能造成的衝擊與影響。


單純以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科技文明日益進步,傳播媒介不斷更新,網路的出現尤其大幅突破,我絕對認同走入虛擬世界只是遲早的事情。但我說句實話,如果以電影「一級玩家」的世界觀做為參考標準,要達到那樣的元宇宙水準,應該還有十分遙遠的距離。
 
首先,元宇宙並非一項科技技術,而是建立於既有技術上的拓展應用,然而這樣的應用概念也非多麼新穎,本質上仍是出自社群連結。
 
再來,既然提到了電影「一級玩家」,社群連結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者人數,人數夠多才能形成生態系,若畫面太虛假、互動效果不好,又有多少人願意長時間待在虛擬世界呢?
 
能讓大量使用者沉迷於元宇宙的虛擬世界,那麼千萬畫素解析度等級畫面、60張畫面更新率、即時光線追蹤渲染技術、互動延遲低於三張畫面,以上這些技術需求我想應該只能算低標吧?
 
問題是以目前科技的性能和功耗水準而言,將高品質精緻畫面的渲染及元宇宙內社群連結的交互影響等強大計算需求交由使用者穿戴的終端設備來實現,毫無疑問是天方夜譚

以近年市場上頂級規格消費性產品的性能核心,如CPUGPUNPULPDDR等系統元件來粗估,差距至少兩個數量級倍數因此若不考慮量子電腦等突破性技術發展橫空出世,繼續以矽為半導體基底,與二進位制數位系統架構下在可預見未來幾年的科技進步幅度下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事實上在電影產業裏,相較於全部依賴實景,許多場景和特效早已大量引入虛擬畫面渲染技術,就結果而言也確實做出了逼近真實世界的高品質精緻畫面,一般人幾乎分辨不出和實景的差異。可是縱使是具備強大資源的電影公司,動輒得用上分鐘至小時為時間單位,才能渲染出如此等級一張畫面。

故比較可行的做法是建置大量計算中心之類的基礎建設,終端設備僅搭載大量感測器、通訊和顯示系統,將使用者與感測器的互動關係傳送至鄰近的計算中心,再接收計算中心所處理後的元宇宙資料並顯示給使用者。
 
顯然如此做法需要極大頻寬與極低延遲,5G通訊技術普及度要求必然非常高,其實我個人相當懷疑5G通訊技術仍無法滿足,至少得搭配星鏈計畫和6G以上通訊技術才有機會。
 
除此之外建置大量計算中心在考量獲利難度和成本等商業化因素之後,恐怕也沒那麼容易成功,不過無論如何,在技術實現機率這點仍然遠高過具備強大性能的終端設備。
 
以上技術面的討論是基於電影「一級玩家」的世界觀,亦以電影「一級玩家」做建構出來的虛擬世界為比較標準。
 
實際上市場對未臻成熟的元宇宙接受度到底如何還真的難以評估,說不定在創新功能的強大吸引力下,使用者會願意降低對畫面精緻度、互動延遲等的體驗要求,只為了參與其中、維持社群連結,那麼元宇宙極有可能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迅速普及。
 
最後,據說Meta發展元宇宙應用這點很可能將以滿足遠端工作需求,建構虛擬辦公室環境為首要目標,這個發展方向我倒是很認同。
 
如同前幾段所述,社群連結最重要的就是使用者人數,人數夠多才能形成生態系。
 
遊戲曾經被普遍認為是最有可能實現元宇宙的領域,因為遊戲世界中本身就具有虛擬世界和現實使用者的虛擬化身。
 
前幾年確實也有幾項遊戲大作套用了元宇宙應用,可是因為參與的重度玩家相較社會大眾只屬少數,內容亦相對匱乏,導致發展始終不成氣候。元宇宙需要更大量、更多元、更歧異的生態系,才能相互激發並產生一極度仿真現實社會的虛擬世界。
 
反之藉由工作需求創造出剛性使用人數,縱使一開始這些人數只是大量輕度使用者,至少基本生態系的誕生就大有把握了。接著等待自量變引發質變,當這些輕度使用者愈來愈習慣長時間待在虛擬世界裏,愈來愈多重度使用者出現後,進入元宇宙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自然便能吸引其他外人參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